内心的平静与坚韧
- chentonglucky520
- Oct 31, 2023
- 3 min read
最近在看《A Guide to the Good Life: The Ancient Art of Stoic Joy》, 书里主要说斯多葛主义,以及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应用斯多葛主义来找到内心的平静。今年,不知什么契机,让我渐渐意识到了内心平静满足的重要性。所以尝试选择不轻易去生气和着急。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正与我当下心境相符,所以很有感触。写下来,做个记录,因为人的心境总是在变。
我到底想要什么?
人最大的痛苦其实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我很多痛苦和纠结的时刻,都来源于此。工作中,发现别人的代码中有一个bug,是私下告诉他呢,还是公开说?私下说,有利于同事关系;公开说,能展现我发现了问题。我会因为很多类似的事情,陷入纠结,或者在选择了一种做法后又后悔。如时常陷入这种难以抉择,其实是缺乏清晰价值观的表现。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明确核心价值观(高大上的说法),或者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通俗说法)。
这个课题很难,需要很长时间求索。但好像也有一些捷径,比如阅读和学习一些经典的宗教,主义,哲学。这些都是我以前不感兴趣的内容。但我最近有了“惑”,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快乐的生活。人一旦有了惑,就会有学习和探索的欲望。在阅读哲学书籍时,我发现,我的惑,很多人都经历过。他们找到解法,并且总结记录了下来。斯多葛主义就是其中一种解法。当心中有一个信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确实能减少犹豫不决,从而生活地更从容坚定。这也是为什么有信仰的人,会生活的更开心一些。我发现一个人的信仰体系中,本我的存在,对个体幸福是很重要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尊儒学。虽然现在刻意弘扬地不多,但刻在血脉中的思维习惯是长久存在的。儒家学术,是缺乏本我的,所以它教育出来的人,懂得礼义廉耻信,确不懂得怎么快乐。但这样也正符合了古代统治阶层的需求,如果想追求个体的幸福,要从其他主义和哲学中找的和自己个性比较相符的本我依托。
区分可控和不可控
**親愛的上帝,請賜給我雅量從容的接受不可改變的事,賜給我勇氣去改變應該改變的事,並賜給我智慧去分辨什麼是可以改變的,什麼是不可以改變的。**这段来自安宁祷文
把注意力放在能控制的事情上,而不为无法控制的事情忧心。这如今不是什么新鲜的观点。我认为安宁祷文中最难掌握的是第三部分,“赐给我智慧去分辨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 因为世界上大多数事情,不是绝对的可控或不可控,而是不完全可控。比如工作的项目成功。我付出努力,可以提高成功率,但是最终项目的成功还取决于合作人,市场环境等。面对这种情况,又该如何处理?对此,斯多葛主义的解法是internalize the goal。可控或不可控,取决于我们设定的目标。如果把目标定位我们为了项目成功全力以赴,那这就是可控的。只要做到了全力以赴,那无论最终的外在结果如何,都可以保持内心的平和。
面对讨厌的人
生活中还有一种痛苦,来自于不得不面对讨厌的人。讨厌的人可能是上级,同事,甚至在某时某刻下我们的父母和伴侣。斯多葛主义说,人生来就是有social duty(社会责任)的。而面对不喜欢的人,就是social duty的一部分。但是在社会责任之外,我们要尽量避免与不喜欢的人相处,尽量多和志同道合的人交往。人其实都是多面的,比如我们的父母和伴侣,在有些方面,他们是我们所喜欢的人,而在有些时候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会让我们不适。我认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可以延伸到在亲近的人表现出让我们不适的行为时,可以暂时远离。比如伴侣当天工作不顺利,导致回家后心情不佳,甚至把不开心发泄出来。这时候,表达不满,或者指出“不该把家人当成出气筒”都不是很好的应对方法,一不小心会演化为家庭矛盾。还不如找个理由说自己要加班或者想去泡个澡,让对方找的自己的平静。当然,这样的做法仅限于面对伴侣偶尔的消极情绪。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