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高能量的一天
- chentonglucky520
- Apr 4, 2023
- 6 min read
回顾过去,你有没有一段时间,觉得自己状态特别好?对我来是2020年夏到2021年秋。总结来说,心情平静,精力充沛,每天有收获。看了很多书,写了很多文章,工作很有热情,也升了职。每天会早起,看书,上网课,写小文章。上网课的内容包括programming,financial planning 还有 ux design, 写作,摄影,乐此不疲。每天运动一小时,五天有氧,两天瑜伽。会给自己做干净健康的饭菜。工作和生活间有一种充沛且正向的能量流动。
2022年,状态一度不太对劲,大半年都比较颓废。这里的颓废不是不好好工作,生活一团糟;而是精神上的不由自主。后来想调整回之前的状态,却发现很不容易。人想要复刻过往,总是很难。比如减肥成功后,复胖了,想再减就会比之前困难。经过四个月左右的调整,差不多恢复了百分之五六十。这个调整的过程,我觉得很有意义。调整的过程会对自我情绪和行为更mindful,会认真观察某个念头,某个举动会对接下来的几个小时,甚至一天又怎样的影响。这个过程中,我观察 self1 和 self2 的互相拉扯。self 1 急躁且无纪律性可言;self2 有耐心且有较多的精神纪律。起初self1四肢粗大,而self2骨瘦如柴。
睡觉前,self2趁着self1不注意,设了早上6:30起床的闹铃。睡觉时间,大脑如约对白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做收纳整理。早上醒来,就好像开盲盒,不知道先冒出来的是喜悦还是焦躁。如果,第一缕思绪是昨天工作中的不愉快,然后想到今天无数麻烦的工作和生活琐事讲再次接踵而至。self 1 觉得无比颓丧,它不爱守纪律,就想躺着,任由大脑反复重演发生过的或自己觉得即将发生的糟糕事,直到不得不起床上班。
self 2 觉得现在感受到的不适,其实是一股消极的气场,并非真实。只要注入一些新能量就能对冲。self2 很有精神纪律,到点就起床。洗漱的时候,还是总想着烦心的事情,不过没关系。于是下楼,去厨房磨豆子,煮咖啡,先喝一杯咖啡再运动。等煮咖啡的时间,把煮蛋器也打开,这样运动完就可以吃早饭。顺手给扫地机器人换个水,厨房客厅没有归位的小东西也收拾一下。看到胖菜眼巴巴盯着我,决定给它几块冻干。这时脑子里还有五六成的时间会想烦心事情。咖啡喝一下,打开电视选一个今天的运动视频,帕梅拉好像需要很大的勇气,我跟个mizi的简单视频算了。光看运动视频,好像有点无聊,拿个ipad放个治愈系慢综艺,《你好,生活》就挺合适,虽然边运动,还边看综艺,但还是会走神,时不时想到今天还是得找那个讨厌的家伙聊一下项目。回神后发现,没有听到电视里的对话,好像挺有意思,倒回去重新看一下。30分钟运动完,再烤个面包,洗点水果,就可以吃早饭了。我吃煮鸡蛋的话,胖菜必定又要跳上桌子讨要蛋黄。一定要让它多握几次手才能给它。今天这个草莓意外的好吃,家门口那家local的小grocey store食材真的不错,店员还特别友好热情。在美国其实还挺难找到这种有烟火气的杂货铺,周末一定要早点去说不定能买上刚出炉的烤肉。我好像心情已经不错了。还有快两个小时才要上班,我可以到楼上阳光好的那个屋子,看会书,随便写写东西。
工作把人聚集在一起,以产生强大的生产力,却往往是以牺牲个体幸福为代价的。因为只有束缚,才能产生工作这种复杂的合作。工作中的人必须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完成特定的事情,并被要求贯彻某种思维模式(公司文化)。即使曾经对工作的内容有兴趣,束缚所带来的压力和摩擦也常常把我们搞得精疲力尽而失去兴致。我们有时觉得,是领导和同事造成了工作中的种种不愉快,但这种或许这种精疲力尽是宏观的。
10点左右开始上班,三四个会,能量值一下子少了大半。12点,手表震动,提醒我午饭休息时间到了。这时脑子微微发胀,思维也有粘性。突然slack里来了一条莫名质问,self 1 肝火旺盛,想着就算不吃午饭了,也要跟你掰扯清楚。结果错过了午饭时间,到下午两三点,饥肠辘辘,随手拿起剩下的薯片糖果巧克力,边敲键盘边吃。因为下午两三点给自己塞了一堆垃圾食品,到了晚上五六点并没有晚饭的欲望,于是到了八九点,胡乱吃点。回想一天,除了被气到,就是垃圾食品,这一天真是太糟糕了。
self 2 有耐心,有很强的精神纪律,它早早安排了午休后的半个小时,来回复信息的,先吃饭吧。对了,还是把回复这条消息先记在笔记本,以免吃完饭就忘了。有较多精神纪律脑子,都比较健忘,也依赖记录。因为它们只在特定时间去思索一些事情,而不是没完没了的盘算某个事情,把自己搞得精疲力尽,得不到休息。
在12点的时候,做个简单的午饭。在家的话,做温沙拉是不错的选择。水煮一些蔬菜,然后放点鸡蛋,虾,或者空气炸锅烤的鳕鱼,三文鱼。15分钟左右就能搞定。天气不错,可以在院子里吃,晒晒太阳。一开门,第一个冲出去的一定是胖菜。那就让它出去放个风吧。欣赏一下自己的小院子,春夏的时候一定很漂亮。雇了landscaper,确实打理的比自己好,钱花的还挺值。吃完饭,还可以看个20分钟书再回去上班。
一点左右回到电脑前,准备回复一下之前的信息。怎么办,这个家伙说话还真的挺讨厌的。self 1 让你速速怼回去。但你刚吃饱喝足,晒了太阳,逗了猫,self 2 变得强大了一些,你想听听它怎么说。self 2 觉得,不管什么时候,你想要跟别人商量事情,就必须要用别人能接受的方式。意气用事,既浪费时间,还没有没效果。还没搞清楚状况,就先放一下。我今天还有别的工作安排,先hold住这个人,但是不要深入话题比较合适。于是,回复说我不太清楚情况,让我下午了解一下再议。
回复几个已经有眉目的邮件后,self 2 让你关掉信息提醒一两个小时,来完成需要思考和输出的内容。但是self1 还不想focus,他想在slack和邮件中漫游一下,因为还有不少未知和没理清楚的意外。这次你想听self 2的,因为只有在面对未知和意外的时候,还能平和专心地去完成手上的事情,也是一种能力。self 2 还建议你,在开始focus时间之前,先休息个10-15分钟。给自己泡杯茶,吃点你能补充能量的坚果巧克力。转转脖子,拉拉筋。
一两个小时后,5点,闹钟又响了,是self2提醒要收尾今天的工作了。self 1 由于从小受到“坚持不懈,奋战到最后一秒”的道德教育,他总想继续写写手上的doc,回复一下刚刚来的邮件,slack又有人在找我。再去处理一下,结果一回神,就6:30了。self 1 不守规矩,总觉得自己还行,结果是事情处理不了多少,时间却过得意外得快。6:30了,真的该准备晚饭了。来不及整理今天的工作笔记。脑子里乱糟糟,带着重很乱的脑子,很难挣脱工作的束缚回到生活的状态。
如果听self 2的,我会在下班闹钟响,就开始整理一天的笔记。notes 一边按照项目归类,一边把action items 腾出来。最后查一遍邮件和slack,虽然不准备回复,还是要把action item 摘出来,心里有数。更新一下自己的todo,剩下的事情,看看哪个该移到明天,哪个已到后天或者下个星期。红色是当天必须完成,黄色是最好完成,蓝色是自己感兴趣想做的事情但又不是工作必须。如果很不幸,发现今天还有红色内容,那么晚上八九点还得上线处理一下。幸亏今天坚持了一两个小时的focus time,幸亏没被意外打扰, 红色事项都完成了。蓝色事项中的那个document,很想读读懂,晚上没什么事情的话,回来看一下。事情没有都完成,但是有处安放,就能安心下班了。
如果白天保护好自我能量,晚上或许能有鞋relaxed concentration 时间来学点感兴趣的内容。人如果有广博的兴趣,就不太会因为一两件事情而非常闷闷不乐了。晚上喜欢开发新“玩具”。比如某个新的科技产品,或者探索某个软件。比如最近就在玩procreate。有时候也会用来阅读和梳理工作的内容。工作可以输入和产出两部分。产出固然是消耗能量的,但输入是能补充能量的。白天工作时间,其实有很多信息的输入,但我们来不及接收理解,就需要产出。就好像抱着大竹筐,接了很多落叶,却没有把它们接到有根的大树上。时间一长,要用的找不到,竹筐也因为太满而装不下更多。所以即使建立好自己的知识框架,就好像一颗知识数。晚上收拾一下捡到的树叶,挂到知识树相应的位置。这样的吸收整理,会让白天的工作越来越游刃有余,不用过分消耗就能完成工作。工作上的知识树如果可以枝繁叶茂,也必然会心生喜悦的。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