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忧患”吗?
- chentonglucky520
- Mar 19, 2023
- 3 min read

从小父母对我的教育就时刻传达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的真理。以至于,每次我看到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明教教众高呼“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总颇有同感。
为了避免意外,我总要做当下看来最稳妥的选择。初中升高中时,班主任劝我直升本校高中部。我不愿意。我当时成绩很不错,足以考市里最好的重点高中。我也不想住校。父母本是支持我的。但班主任一番“万一发挥失常,没考好怎么办”的游说,让父母深以为然。最后父母师长统一战线:本校高中已经很不错了,直接升学最为稳妥。我同意了,可入学后总不开心。
为了避免意外,我可以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从高二起,我10年往返中美。每次都必先坐高铁到虹桥机场,然后转两个多小时地铁去浦东坐飞机。带着两三个大箱子挤地铁,真是很糟糕的体验。早年我曾跟父亲抗议,为什么不能直接开车去机场?虹桥去浦东的路,为什么不能坐机场快线?得到答复永远是,万一堵车怎么办?只有高铁,地铁不会堵车。我凡事总是要提早30-45分钟到达,因为总觉得会堵车,会开错,会找不到停车位。
折衷求稳,时刻对意外和困境保持警惕,是我生活的信条。作业能不能写完?项目能不能按时完成?老公会不会太忙,没时间陪伴家人?会不会买不上合意的房子?事情太多,意外太多,所以我一定要提前计划好一切,然后很努力才行啊。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常年累月,也变成了慢性的焦虑。
第一个让我对这种思维模式产生质疑的,是我老公。
同大学,同专业,修差不多的课。我周日开始写两周后due的作业,提前三五天完成;他当天下午开始写晚上12点要交的作业,按时完成。我提前三周复习考试,每天复习两三章内容;他考前三天开始冲刺,也考得不错。出去旅游,我担心预定困难,从门票餐厅都要提前研究预定;他总要等到了目的地酒店,然后悠哉悠哉拿出手机说“让朕看看,这里有什么好吃好玩的。”
刚认识的时候,我觉得他想法不一样,很有趣。后来我们结婚了,有很多不得不一起完成的任务。行为习惯的不同,也给我们带来许多困扰。我觉得他有拖延症,凡事不提早计划,不给意外留buffer。他觉得,我怎么总能想出麻烦事,太过push。我总想把事情一次完成,因为不定下来就总有变数;他总想慢慢来,多想想。他有时迁就我,最后来一句“你看这么简单,着什么急呢。” 我会说“那万一有意外的麻烦要处理呢?”
同一个屋檐下,一个人常紧张兮兮,一个人总懒懒散散。细细想来,这个懒懒散散的人,也确实没有搞砸过任何事情。而我除了更焦虑,紧张,也没有做得更好。我有时很好奇,为什么有人总是很放心,不着急,觉得事情会很简单。而我,总缺少了一些叫“稳”的东西。
后来,我想,父母传授给我“忧患意识”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教育我,这个世界很凶险,有很多意外,一不小心就会完蛋。所以,警惕一些,多花些时间精力,总是没错的。但是,或许,世界上大多数事情是有规律可循的,方法比意外多,用心干了,结果总不会太差的。所以,有事情就去处理,总能解决;所以,没事的时候,也不用去“忧患”。有些人,其实并不是懒散,只是很放松,他们不觉得生活危机四伏。
从出生起,父母的思想和行为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我们。大多时候,我们不会去怀疑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无意抱怨父母的教育,只是觉得能对自己习以为常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产生写质疑,其实挺不易的。既然发现了也可以适当调整一下。
Commenta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