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人间烟火气

  • chentonglucky520
  • Dec 9, 2021
  • 3 min read


每次微信提示音连续响七八声,就知道是妈妈又来显摆她做的菜了。有时候是她自己包的馄饨,有时候是炒的小菜,熬的汤,让我馋的不行。我是到美国上大学后,才真正知道了“没好吃的”是什么感觉。上大学的时候,早上没人准备热腾腾的早饭,所以常常不吃。到了中午,肚子特别饿,只能买图书馆地下室的Chick-fil-A. 晚餐,想吃顿好的犒劳自己,但是出去吃太贵,自己做,一没手艺,二没耐心,所以下碗汤面就过去了。

工作后,钱包鼓了。但是程序媛的工作耗费了过的的耐心,不愿意好好做饭了。常常出去吃或者叫外卖。西雅图稍有名气的的饭店,基本都打了卡。起初两年,不亦乐乎,后来越发念妈妈外婆做的“家常菜”,怀念的生活中的“烟火气”。

我现在特别喜欢读关于食物的书籍,也喜欢看美食节目。

我最近读了张佳玮的《尝一口人间烟火》,喜欢的不得了。想着上班前可以翻几页,就会早起一些。晚上坐在床上也要看上几章,温暖细腻又温馨的文字,可以抚平一天的疲惫。

这一本《尝一口人间烟火》里收录了80篇有关食物的散文,写尽了《苦》《酸》《甜》《咸》《辣》各种滋味。我自以为是个爱吃的人,每到一个地方,总要把当地有名的餐馆都打了卡,才算尽兴。还做了google local guide, 写了不少review。 可是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自己对食物的修辞有多么贫瘠。只会说什么“impressive”, “amazing”, “the best ... I have ever had.” 张佳玮的文笔是真的很棒。他能用文字把短时间的感官享受表达的淋漓尽致。文字非常质朴,但是就是会让人觉得,这个东西一定好吃极了。然而我想,除了才情,作者一定是对食物充满敬畏的,所以才会每一口都细细地去品。就像他在《怎样才算是尊重食物呢?》里写道

所谓对食物的尊重与敬畏,应该是吃麻团时,珍惜每一粒芝麻的脆感,感受和面的柔韧,欣赏每一口甜馅的调味;吃萝卜丝饼时,通过焦脆的咀嚼感受油炸的火候,品味萝卜丝被擦得恰到好处的粗细以获得爽快又略带粗粝的口感;喝豆浆时,用舌头承载豆浆的酒体哦不对浆体的浓稠度,咽下后呼吸让口腔感受无糖的豆香。

除了《苦》《酸》《甜》《咸》《辣》各种滋味,食物中还承载了历史,文化,名人趣事。书里的提到的小故事,读来非常有意思。比如日本有名的天妇罗居然来自葡萄牙;latte 其实是意大利语中的牛奶咖啡。我发现,美食多的国家地域要么历史绵长,要么有传承许久的皇室,因为美食最需要时间。很喜欢书封面上的一段话:

“有人说,世上有了姜、葱、蒜、盐、酱油、酒、醋、麻油、味霖、奶油……茶叶、紫苏、干酪、辣椒、花椒、等一溜儿让食物点石化成金的东西,可以让一切食物改头换面,但到最后,所有调味料和食物都无法取代的,还是花了时间,好好做出来的,最俗气的肉。从头到尾都没秘决,就是花时间。”

书最让我感动的,还是是食物中的人和情。比如说雪天给堵车司机送大场面的老板,跟自己的“死老头子”吵吵闹闹卖臭豆腐的阿婆,作者出国一年多回来后还能亲切问候一声“回来啦?”的湖北酒馆大叔。回忆起那些在我自己生命中留下深刻记忆的食物,似乎总交织着重要的人。食物的味道,会根据自己当下的心情,以及与谁共食而改变。以前爸妈上班忙,所以会拜托舅舅来接我放学,他总会给我买个爸妈不让吃的油炸大鸡腿,我以前喜欢的不得了,现在怕胖,不敢吃了,但味道总是记得;小时候,外婆做的鸡汤大馄饨最是好吃,里面会包油渣,一咬满口油香,因为做起来颇费时间,所以总是一大家人齐心协力;第一次road trip,从美国印第安纳开到了加州,一路都没啥好吃的,饥肠辘辘到了旧金山,大晚上找到一家还在营业的中餐馆,一碗虫草花鸡汤的味道,每次想到都很馋。

希望生活可以多一些“烟火气”,因为人生在世,莫过吃喝二字嘛。

Recent Posts

See All
2024上半年书单分享

突然发现好久都没有分享书单了,正好最近有空就把2024年上半年看的书整理了一下。很高兴今年上半年看的几本书都非常喜欢。回顾往年的书单,发现自己的阅读喜好也在改变,看人文历史类书籍越发多了。 人文历史类 《霍乱时期的爱情》- 🌟🌟🌟🌟🌟...

 
 
 

Comentarios


© 2023 by Site Name.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